活动回顾 | 以美浸润贵州侗族儿童表演团体 ——“乡村美育行动”(第四期)成功举办

2023-10-28“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

“小小阳雀学做窝,细细娃儿学唱歌,细细阳雀飞过坡,细细知了树上落……” 金秋十月,秋意深浓。10月18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外方领导人夫人参观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22名来自贵州从江县高增乡小黄小学少儿歌队的孩子们,欢快地唱起《阳雀歌》《青蛙歌》《侗歌汉语都要学》等代表性侗族大歌,纯净的天籁之音回荡在展厅,深深打动了各位来宾。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gkal laox)”,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以其高亢婉转的曲调,严密精美的结构,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这些歌曲以天地、山川、动植物等元素为主题,通过模仿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表达了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是了解侗族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罕见的复调式音乐,使其成为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文化瑰宝。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近期,这群远道而来的侗族孩子们也参与到我馆举办的第四期“乡村美育行动”中来。活动开始前,副馆长苏丹为每位孩子准备了小礼物——一套水彩笔和印有馆logo的学习笔记本,希望孩子们用本记录在京的点滴、用笔绘制美好的未来。

随后,讲解员老师带领孩子们步入“赓续文脉——中国文房艺术展”。960平米的展厅中陈设了中国古今历代文房器物600余件,涵盖哲学、美学、家居、音乐、香道等多个领域,还原出古代文人生活中陶冶情操的闲趣乐事。从文人士夫流行的投壶之礼,文房之中的博、弈游戏,再到清供清赏类的书斋匾额、赏石、奇木。孩子们不禁发出感叹:原来文房之中不只有笔、墨、纸、砚四宝,更有种类繁多的文房清玩;不仅能领略器物之美,还能了解到文人八雅、文房四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

接着进入到敦煌壁画团扇彩绘课程,馆方老师悉心为孩子们介绍了“丝路丹青”展厅的部分壁画作品,并强调了敦煌对于“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孩子们通过讲解了解到敦煌壁画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绘画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其独特的技法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令人惊叹。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以及对人物、动植物的生动刻画,构成了敦煌壁画独特的艺术风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信仰的生动诠释,也是对历史风貌及审美风尚的忠实记录。

在老师深入浅出地介绍和引导下,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敦煌壁画所特有的颜色搭配和绘制技法,更深刻理解到敦煌壁画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价值。创作环节中,孩子们手持团扇,通过借鉴敦煌壁画的色彩与表现手法,以心灵之笔勾勒出漂亮的图示纹样。画笔在扇面上舞动,似乎延续了千年敦煌的绚烂,也见证了侗族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纷纷表达了他们的感受。侗族儿童蒋晗明说道:“我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美育活动。我要回去告诉村里的小伙伴们,北京有多美,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有多漂亮,我还要鼓励大家努力学习,长大后争取到北京读书,再一起回到这里唱侗族大歌。” 侗族儿童吴韩丽说道:“来到这里,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将来我想当一名为家乡人民画出美好作品的画家。”

贵州从江文化馆副馆长梁正英也表示:“非常感谢馆方给孩子们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能参与到‘乡村美育行动’的活动中来。老师们的精彩授课让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对于来自贵州从江县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来说,不仅在童年时光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我衷心希望孩子们这次的北京之行,能够让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

10月19日,孩子们启程返乡。当天夜晚,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小黄村的村民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以侗族最高礼仪迎接这22名小朋友回家。


视频来源于"从江县融媒体中心"抖音号


这些孩子们初次走出深山,带着侗族人民的淳朴与厚望,以稚嫩的侗族大歌让世界看到了他们的纯真与勇气,更让世界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相信这次北京之行的特殊经历将在每个孩子心中播撒下一颗守护和传承的种子。未来,无论他们的人生旅途会走向何方,这份经历都将引导他们带着侗族人特有的淳朴、乐观,继续探索、学习,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乡村是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根脉,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基因。而乡村美育是激发乡村文化内生活力、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指示,以及《“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增加乡村优秀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的相关精神,自2022年12月29日起,我馆面向全国乡村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校长、教师、学生等,以“线上”直播和“线下”帮扶相结合的形式,围绕我馆展览、藏品,通过观展、课堂、手作等方式,开展“乡村美育行动”,以美育人,以美培元,充分发挥国家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今后我馆也将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乡村美育行动”,让美育浸润乡村学校课堂,以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编辑:李博宇

一审:徐博

二审:李崟

终审:王瑛、李晓冬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