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展讯 | “五彩锦簇——中华服饰文化展”即将开展

2024-06-06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

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北京服装学院主办,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承办的《五彩锦簇——中华服饰文化展》将于2024年6月7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本次展览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服饰文化为主旨,由主承办方联合策展团队历经长达一年的审慎筹划与精心设计,通过民族服饰、服饰保护、服饰复原、服饰创新四个内容单元,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环境里的中华服饰形态。本展览的展厅面积达2600平方米,共展出服装服饰228件(套),其中139件(套)为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品,其他为北京服装学院师生作品。展品款式纷繁、材质多变、色彩绚丽、雍容典雅、工艺精湛,堪称一场中华服饰文化的盛宴。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展览,让收藏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起来,搭建一个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交流、传播、创新应用的平台。

      中华服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分中的重要内容。历史上多样化的服装服饰,反映出中华民族与复杂性生存环境的深入互动。它们既是科学的,也是社会学意义的,还是文化性的。从这些服装服饰中可以直观地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比如材料的选择和工具的创造;还能借此透视出自古以来中华服饰文化独特的表达方式,如赞美和尊重背后的浪漫与克制。

汉族石青缎盘金绣孔雀补霞帔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彝族龙婆衣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维吾尔族艾德莱斯袍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苗族拼布剪花蜡染百褶裙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服饰形态多样,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多元一体”民族服饰单元从礼仪角度诠释中华服饰的人文之美,从工艺角度彰显中华服饰的装饰之美,从材质角度展示中华服饰的自然之美。展品中包含数十项非遗技艺与传统工艺,例如缂丝织造技艺、火草织布技艺、枫香染制作技艺、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等,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美轮美奂、精妙绝伦,共叙中华各民族服饰文化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璀璨篇章。


元代  龙凤纹织金锦辫线袍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北魏素绢裤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作为衣冠大国,中华服饰在兼容并蓄中融合发展,历朝历代服饰样式各异、纹饰精美、工艺精湛,蕴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衣冠流传”服饰保护单元展示了通过传统与科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保护性修复的古代服饰,包括汉代云气吉语纹锦、北魏素绢裤、唐代团窠对鸟纹锦、元代织金锦、罟罟冠罩、辫线袍等,其中元代花鸟纹织金锦罟罟冠罩为首次展出。观众可以在展览中领略这些服饰及织物原本的风采,了解其形制与织造工艺中的奥秘,感受文物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与彰显的时代精神。


西汉长寿绣直裾袍(复原件)

作者:蒋玉秋团队

模特:刘雪涛

妆造:十睿团队

摄影:陈大公、张雯琪


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女供养人像服饰艺术再现

作者:楚艳、崔岩团队

模特:李玮萱

造型:杨树云、蓝野

摄影:陈大公


明代婚服艺术再现(三品文官)

作者:梁燕团队(梁燕、邵昱、陈芳时、彭文黍)


“锦绣华彰”服饰复原单元通过严谨的历史考证与科学的复原方法,向观众展示从秦汉到明代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服饰的经典形态与精美细节,例如敦煌莫高窟服饰艺术再现、历代婚服艺术再现、历代典型服饰复原等,力求重现中国古代服饰的风采,使观者能够直观感受到古人的日常着装风格、社会风貌与审美趋向,增进对历史的理解与尊重。同时,这一过程也促进了传统手工艺技术的保护与传承,为现代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使古老文化在当代展现出新的光彩。

觉色敦煌系列设计-植物染套装

作者:楚艳


西盟阿佤

作者:周丹婷(指导老师:顾远渊)


《瑶姬》大漆塑形苎麻首饰

作者:谢天晓


《黑金幻影》非遗乌铜走银传承创新首饰

作者:韩欣然


      展览还通过“继古开今”服饰创新单元,反映中华服饰生动活泼、勇于创新的当下。中国的非遗传承事业在当代的学者、传承人、艺术家、设计师共同努力下如火如荼地发展,创新性服饰体现了文脉传承的伦理与法则,是新时代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成功示范,表现出一代专业人士以更深邃的目光审视历史发展的轨迹,以更宽广的视野践行传统与当下、艺术与科学的交融。这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努力,对于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

      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9月8日。

五彩锦簇

中华服饰文化展


总策划

王晨阳   周志军


策展人

苏  丹   田  辉  


学术指导

贾荣林   邹  游


展览统筹

李永康


执行策展人

胡小妹   高丹丹   孙  凤


项目负责人

朱光千   袁宗刚


综合协调

馆办公室


公教宣传

馆社会服务部


后勤保障

馆后勤保卫部


展览团队

展览执行:

贾   汀    张毓雯   丁培利  

周成飞    谢   菲


展览协调:

吴尤荻    赵   跃    贾蕾蕾  

郭瑞良    彭   璐    关立新  

谢   平    车   飞


展品协调:

沈    洋   李娟娟    赵金玉  

王亚芳    刘   畅    李   昕   翟文峰


展览设计:

王东琳   陈翊君


设计执行:

李   霓   汪龙意   武雅婷  

马昕妍   侯炜国   唐玉茹   李彬若


纹样绘制:

汪训虎   董儒蔚   申   艺  

李晓璐   王晨阳   庄昊云  

陈丽玲   单雪竹   蔡   雯


资料协助:

刘育红   何苏萌   张沐旸  

张   瑞   钟诗诗   闪雅洁  

谈雅丽   王文岩   刘明宇


展陈协助:

徐惠璇   伍碧莹   项辰轩  

李笑寒   王鑫瑞   吴   玲  

刘   旭   刘佳丽   赵欣雨   谢佳璐  


编辑:数字信息部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