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 | “遇见非遗”(第29期):江南丝竹与浙派古筝艺术社教活动

2024-09-12“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统称,乐队多由二胡、琵琶、扬琴、笛 / 箫、三弦、中阮、古筝等丝竹类乐器组成。以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演奏手法,逐渐形成了 “小、轻、细、雅” 的艺术风格,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和谐的文化内涵。在民族音乐史、戏曲、民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价值。2006年,“江南丝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浙派古筝艺术源自浙江地区古筝,后在上海音乐学院形成流派,与江南丝竹的艺术风格一脉相承。其音乐风格在江南丝竹、浙江民间音乐和华氏琵琶谱的基础上建立而成,呈现出“平和”、“温婉” 和具有 “节制美” 的江南音乐气质。2015年,浙派古筝艺术入选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时值中秋佳节,我馆将于9月15—16日下午14:30—16:00,推出“遇见非遗”——江南丝竹与浙派古筝艺术社教活动,带来《中花六板》《高山流水》《春莺啭》等多首江南丝竹和浙派古筝艺术名曲。以期让观众在阵阵秋意里,静心聆赏,寻觅丝竹声中的清雅江南。

活动时间

9月15日(周日)

9月16日(周一)

14:30—16:00


活动地点

一层多功能厅


展示项目

江南丝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浙派古筝艺术

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面向人群

传统音乐类非遗爱好者、高校师生群体和相关领域学者等


报名方式

报名活动请扫描二维码

一人一票,无需选座

(公益活动,名额有限,如不能按时到场,请及时取消)


· 兑票时段 ·

活动当日14:00—14:30

地点:中央大厅北侧服务台


· 检票时段 ·

下午场:14:15—14:30

地点:一层多功能厅入口


*温馨提示:假期正值客流高峰,我馆周边通行压力较大,请做好出行规划,预留入馆时间。活动以现场实际为准。


传承人

孙文妍

江南丝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浙派古筝艺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上海国乐研究会会长

何小栋

江南丝竹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

上海国乐研究会副会长


团体介绍

上海国乐研究会

    上海国乐研究会始创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以演奏地方风韵浓厚的江南丝竹见长。创始人为已故国乐大师孙裕德先生(1904-1981)。

检票须知

1.我馆未授权任何个人代理票务业务,为确保您顺利入馆参观,避免损失,请务必通过馆方公众号等正规渠道报名。

2.成功完成“活动报名”,将同时生成门票二维码和活动二维码;入馆经东门安检后,打开门票二维码或持本人身份证原件通过闸机入馆。

3.观众凭活动二维码(如下图)或持本人身份证原件,于兑票时段在我馆兑票地点(大厅北侧服务台)兑换纸质票,凭纸质票在多功能厅入口处依次检票入场。

4.本场活动一人一票,入场人员均需报名。

5.关于退票:活动开始前可退,公益活动数量有限,如不能按时到场,请及时取消。


活动须知

参与本次活动,即代表同意以下活动须知。如有违反者,经劝导无效后,我馆工作人员将请其离场。

1.本次活动采取实名制。所有参与本次活动的观众,均需通过“活动报名”界面报名,由坡道上行,经东门安检入馆,参加活动。

2. 参与活动请文明着装;衣冠不整者,请勿入场。

3. 请勿在馆内进食。

4. 活动全程,请:

(1)保持会场安静,请勿交谈、勿接打手机并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

(2)保持会场干净,请勿乱扔杂物。

5. 本次活动无需提前选座,按检票顺序入座,请按时入场参加。

6. 进入多功能厅后请勿随意移动座椅。

7. 活动中所拍摄的照片或视频,后期可能用于活动宣传使用。若您报名参与活动,我们将视您已同意使用;如有异议,请提前告知。

本文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上海国乐研究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由各民族世代相传,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们走过悠久的历史,并在今天与现代生活连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倾情打造“遇见非遗”展示体验活动,将围绕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等,通过情景式、体验式等方式,定期邀请相关领域非遗传承人或群体进行活态展示,展示非遗传承至今的经久魅力,揭示其所蕴含的中华文明基因,让人民群众近距离走进非遗、感受非遗、体验非遗、爱上非遗,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编辑:数字信息部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