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晨阳: 春节到底是什么样的?来这个展体验“中国年”

2025-03-10新华网



主持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在展出“过年——春节主题展”。今天非常荣幸邀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接受采访。

主持人:

展览是在12月21日冬至当天开展,是特地选择的这个时间吗?

王晨阳书记:

是的,专门选择冬至这天作为开展日期。冬至大如年,从冬至这天开始,新的一年即开始,白天越来越长。所以说新的一年应该是从冬至开始的。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天干地支纪月的这部分,也是将冬至所在的月定为子月、首月。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所做的《农历的编算和颁行》的国家标准中,排列在第一顺序的节气即冬至。在民俗中,到冬至人们认为一年新的循环启动、新的循环开始。因此我们把春节展放在冬至。中国历史上有冬至数九的习俗,冬至这一天即一九的第一天,人们从这天开始数九,盼望春天尽早到来。因此把春节主题展定在冬至这天开展是有特殊含义的。

主持人:

您策划这样一场春节主题展的初衷是什么?

王晨阳书记: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春节年俗,但总体都以归家为主题,以团圆为主题,以期盼新年为主题。春节在2006年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务院颁布的名录中。国家和政府高度关注春节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那如何促进春节更好传播?更好让民众感受春节的意义,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春节是全中国人民都在过,十几亿人民在过的民俗传统节日,其影响力是巨大的。因此能够做这个展一直是我们的期盼。但做这个展也是不容易的,在地方举办春节展可能容易,把地方特色体现出来即可,但我们以国家角度办展存在难度,因为天南地北、各种各样的习俗如何展现?这也是我们不敢做的原因之一。

今年来做这个展是因为我们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样一个重大事项,肯定全国人民都想了解我们的春节到底是何样子?因为我们这个展就是希望让大家了解春节。人们知道自己如何过春节,但不了解整个春节是如何过的,背后的深刻内涵是什么。我们想通过举办展览,正好在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组名录的契机上,将春节的全貌展示出来,让大家真正地、全面地了解春节,满足人民群众对我们春节的一个全面了解的需求。同时,正值过节期间,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文化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主持人:

您认为在春节展中有何亮点之处?能否给大家一些观展指南?

王晨阳书记:

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角度。一是人们能够看到的亮点,二是可能要深刻体会才能感受到的亮点。例如刚才介绍的冬至,介绍的“过年”。为什么我们叫过年?过年和春节是何关系?这些实际都需要更深度的理解。大家能够看到的亮点如门口的清徐彩扎门,是请山西清徐的传承人在现场搭建的,耗时一星期左右。清徐彩扎门是当地在过节时,尤其是在春节期间,搭在村门口或活动门口的装置,体现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也体现人们向往来年美好生活的精气神,彩扎门实际上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对春天的期盼。

主持人:

我了解到有120多个非遗项目在展览当中,也有很多互动环节,可以做年画、包花馍、猜灯谜。您认为这种互动项目对于吸引观众参与这个传统文化展览有何意义呢?

王晨阳书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应该是更全面地展示我们遗产项目的前世今生,尤其是在当下的传承。通过展览要展示出非遗项目的生命力,它的整个发展脉络,有活态的或动态的交流。

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大家的,每个人都有参与的主动性、可能性。另外一些互动场景和具体场景也体现出这个展览和其他展览的不同。在“回家”那面墙上,最初我们只设计了小黑板做留言。然而第一天那个墙就写满了。后来我们干脆扩大,整面墙上都可以贴留言。大家都想在此表达一下心愿。我认为这就是一种互动型的展览,让人们感受到非遗和文物展不太一样的地方。例如集市中的售卖者其实不是一名销售人员,是演员在展场当中展示,是体现年节喜庆氛围的演员。对他来说,销售是次要任务,主要是跟大家说吉祥话和新春美好祝福语的演员。我们希望大家进入到这个环境中就能有一个非常好的年的氛围,能够提前感受到年的氛围。

回到刚才说到的亮点,彩扎门以及贴在门口的门神、福字和剪纸,都是传承人的作品。大厅中央的首饰龙,龙灯亮起来,龙头龙尾转动起来时,观众发出赞叹和欢呼。首饰龙是正月十五的时候向观众展示的。我们从浙江温州把它请到北京来,希望观众能够感受到不同地方的过节风俗。此首饰龙上次到北京已是10多年前,大家没去过温州或者没在正月十五时去过,能在这看到都是不容易的。这也是我们的亮点所在。展览中的一些小活动,例如放鞭炮的虚拟空间,使孩子们能够体会到放鞭炮的感觉,也弥补我们城市中孩子们不能放鞭炮的遗憾。

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亮点。例如冬至,例如中国传统历法。春节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历法当中阴阳合历的智慧。这点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在看的过程中有所体会。我们还准备做一个小的配套展览“中国传统历法与春节”,专门讲春节背后的中国历法。在历法过程中实际上安排了节期,我们的年俗活动都是在这个历法和节期之下确定下来的。如果没有中国的历法,没有这样一个节日的安排,我们的民俗活动就都不存在。国务院这次新增了一天的假期,使春节的假期变成了4天,春节成为我们一年节日假期当中最长的。人们都说假期最长的节日就是最重要的,体现我们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也顺应了民意。

还有腊八粥那有一个小视频,是我们提供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补充视频,讲的是春节和粮食安全的关系。其实春节就是新的一年,立春耕牛就是要鼓励耕作,同时要把一年中最好的食品拿出来看看是否丰盛,这实际上是对劳作丰收的一种期盼。我们把粮食储存到这个时候,在春节的时候拿出来展示,也展示我们如何更好把粮食进行储存这些内容。我们展示的面花等都体现了我们对粮食,对食品的重视。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吃这个节就过不好。这些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中国人爱惜土地,投入耕作,产生对粮食安全的重视。这点正好对应联合国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所提出的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整个当今社会最大的关注点之一。我们的非遗项目在这些世界优先关注的事项当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也是在我们春节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作名录之后,审查机构给我们做出的评价。春节项目在粮食安全、高素质教育、可持续生计、就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都有突出贡献,这些内容是在展览中可能不太容易被观众发现的亮点。

主持人:

我们也期待更多观众来到我们的春节展,感受年味,感受完后也该回家过年了。

王晨阳书记:

我们期待能够通过这个展览让观众朋友们感受到年的召唤,亲情的呼唤,春天的呼唤。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