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非遗”第一期回顾: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线上体验活动

2022.12.28 来源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

茶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对中国人民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祝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2年12月11日,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倾情打造了“遇见非遗”展示体验活动第一期——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线上体验。活动邀请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评茶师、祁门红茶协会会长王昶老师,为观众朋友们在线介绍及展示祁门红茶的制作技艺,共同感受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世代相传的智慧和魅力。观众朋友们通过馆方视频号、抖音号进行了收看。

首先,王老师从“中国红茶之乡”的祁门县开始讲起,帮助观众们了解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的起源、历史及发展。祁门的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含养丰富,孕育了祁门红茶的当家树种——“槠叶种”,这是一种祁门本地独有的原生茶树品种,其叶质柔软,持嫩性好,且内含香气的活性成分具有高香红茶的特质,被专家称为“祁门种”,是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国家良种之一。

传统祁门红茶又被称为“工夫红茶”,王老师解释道,所谓“工夫”指的是手上的工夫。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环环相扣,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十分讲究,每一位师傅只负责其中一道工序,一道工序一做就是30年40年,甚至更久,师傅们精益求精,任劳任怨。说到这,评论区纷纷迎来观众们的阵阵感叹“精工细作出好茶”。

祁门高香,贵在制作”。王老师紧接着便向大家介绍了祁门红茶具体的制作流程及手法。祁门红茶的传统制作分为初制和精制两个部分。初制的工序分别为:萎凋,揉捻,发酵和烘干,经过这四道工序加工出的茶叶称为“毛茶”。到了精制部分,工序就比较繁杂了,有初抖、分筛、打袋、捞筛、毛抖、毛撩、净抖、净撩、挫脚、风选、飘筛、拣剔、补火、拼配、均堆、装箱等十几道工序。王老师强调,每一道工序都十分重要,每一步都不能马虎。之后,王昶老师带领观众们线上参观了中国祁红科技博览园,并为大家展示了筛茶和打袋技术,让观众们近距离感受祁门红茶制作技艺。

作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活动的最后,王老师总结道,祁门红茶制作技艺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原汁原味”中做出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由各民族世代相传,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们走过悠久的历史,并在今天与现代生活连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倾情打造“遇见非遗”展示体验活动,将围绕传统音乐、戏曲、舞蹈、曲艺、美术等,通过情景式、体验式等方式,定期邀请相关领域非遗传承人或群体进行活态展示,展示非遗传承至今的经久魅力,揭示其所蕴含的中华文明基因,让人民群众近距离走进非遗、感受非遗、体验非遗、爱上非遗,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审校 | 李 妍
撰文 | 杨式斌 许倩茹
图片 | 刘瑞琪(志愿者)高晨露(志愿者)王硕(志愿者)
设计 | 张 璟
支持 | 李若亚 宋 艺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