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非遗”第二期回顾:华县皮影戏线上直播活动
2023.2.8 来源 “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
“一帷幕布当影窗,一盏油灯照影像,几根木棍牵物走,声腔念白把剧唱。千年古都老手艺,父女两代皮影人,隔帐描刻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在光与影的诉说中,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神魔鬼怪出神入化,一张幕布纷呈影戏人间,百态人物在皮影艺人的手中活灵活现,尽显风采。

2023年2月3日下午2点,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邂逅了一段光与影的独白,来自陕西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华县皮影戏”两代传承人亲临现场,带领观众们一同走入我馆四层“影戏人间:陕西非遗皮影展”展厅。观众朋友们通过馆视频号在线欣赏了精致的皮影作品,观看了皮影制作和皮影戏表演,感受着“华县皮影戏”独特的魅力。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华县皮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汪天稳老师围绕展厅展品,为观众们详细讲述了皮影戏的历史和文化,揭示了“华县皮影戏”的精髓所在。传承人汪海燕老师在一旁补充,为观众们解读作品背后的故事。在汪天稳老师与当代著名艺术家邬建安先生合作的巨幅作品《九重天》前,汪老师详细介绍了作品的创作思路,《九重天》是展览厅中最具视觉震撼力的作品之一,巧妙结合了传统皮影雕刻技艺和当代艺术的创作手法,描绘了九种层层包裹的动物形象,是皮影艺术在现当代语境下的创新性表达。

之后,两位老师为观众们展示了皮影的雕刻和皮影戏表演。汪天稳老师一边为观众详细地介绍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推皮走刀、缀结合成等皮影制作的24道工序,一边强调:“绘稿要反复推敲人物、斟酌线条色彩,一幅图前后绘制几十稿是常有的事,然后再一点点推皮走刀……在这期间,任何一个小错误都无法修改,随时有前功尽弃的可能。”并演示了“推皮走刀”的制作技艺,只见刻刀扎透皮料,皮动刀不动,行云如水、一气呵成,观众们隔着屏幕,不断称赞着老师的卓绝技艺。



通过本次线上体验活动,更多的观众深入了解了“华县皮影”的雕刻技艺。这种寓教于乐的非遗展示方式,不仅激发了大众的参与热情,更拉近了观众和展品的距离,加深了观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由各民族世代相传,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们走过悠久的历史,并在今天与现代生活连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倾情打造“遇见非遗”展示体验活动,将围绕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等,通过情景式、体验式等方式,定期邀请相关领域非遗传承人或群体进行活态展示,展示非遗传承至今的经久魅力,揭示其所蕴含的中华文明基因,让人民群众近距离走进非遗、感受非遗、体验非遗、爱上非遗,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执行 | 许倩茹 杨式斌 李涵霖 时 玉
撰文 | 杨式斌
图片 | 高 飞(志愿者) 王 硕(志愿者) 刘瑞琪(志愿者)
设计 | 张 璟 宋 艺